神马小说网 > 碧天如水文集 > 此中有真意——得耳布尔印象

此中有真意——得耳布尔印象

神马小说网 www.shenmaxiaoshuo.com,最快更新碧天如水文集 !

    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  中国的文人,自古有一种回归意识,无论是谢灵运的重返山水,王维的人文田园,林浦的孤山潜隐,都是一种向往自然、完美、胸无渣滓的回归。如果说的宽泛一点,那是一种文人对自然境界的归宿之感。而这种归属感体现的最强烈的就是陶潜了。他的田园不是王维的人文雅致的田园,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躬耕田亩的田园,这在他的诗作中可见: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何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夕,但使原无违。”而如果说用他的诗句表现他对这种归属之感的话“此中有真意,欲辩已忘言”当之无愧。

    当几十年后的我,回忆起童年时在得耳布尔的生活时,自然而然地,心上浮现出“此中有真意”的句子。而这此中的真意,也自我三岁时,便深深印刻于心。光阴流转,岁月淘洗,日复一日,在那之后悠长的岁月之中,我无缘再回到那片曾经的土地,但是回忆让遥远的往事日渐清晰,近在眼前,不会被时间涣洗褪色。

    最先浮现眼前,并且印象最深的,是远观的群山。曾游走于大小兴安岭山脉,我的童年和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而远观的群山,是我对山的最初印象,也是最深切的认识。

    大小兴安岭的山脉是连绵不绝的,是一望无垠的。北方的群山不象南方。我更喜欢用“温存”一词形容北方的山,因为那山是一座连接一座,云山雾罩,永无尽头,一种博大、悠远之感,伴随着些微的苍凉会浮上心头。而南方的山脉则更多的可用“清秀”形容,那是峭拔清俊的,青城山和庐山是最好的例证,尤其前者。我曾用两天时间游览青城,得了个还可算细致的印象,而对于北方的山脉,穷尽一生,也无法有如此的印象,因为它实在博大无边。

    不用去刻意的观望,一座连着一座的苍黛色的山,便展现于眼帘之中。绿的深深浅浅,让人的心中有如此敦厚亲切的慰藉。山永远静穆地凝视着藏于其怀抱之中的孩子。而又仿佛并不是静穆的,那起伏的脉络,那延伸的曲线,好象是在向人们展示它厚重而辽远的生命迹象。这种生命的迹象,生机的迹象,只是通过深深浅浅的绿和山形表现出来。但如果仔细观察,哪一座山有怎样的风格,了然于胸。

    在我们住处的大路尽头,就是那连绵的山,我小时候常常躲在床上,透过窗子望着不远处的青山。山的深深浅浅的绿,山的形状走势,心中明了,并且我已经把握了那青山隐隐的气韵。而这些气韵,正是蕴藏在山芯子里的东西,非长久地体察,无法了悟。初入山林的人,是只会惊诧于眼前的博大与无尽的绿色的。

    季节不同,山也会以不同的面貌展示给山林的孩子。冬天的山,是我印象中大兴安岭最有个性的季节。冬天的山也是最合适远观的。除落叶松,其他的松树都不落叶,所有的树木都被雪覆盖。白雪的颜色是苍凉而悠远的,白雪覆盖的群山更以其苍凉的一面示人。如同一位髦耋老者,冷峻地俯瞰人世,而所有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,都被深隐于纯净的雪下。有了这样的感觉,再看住于得耳布尔的林人们,也自然会明了他们寡言少语的隐忍性格。那是一种更加博大厚重的波澜不惊,是一种更加宽怀超脱的淡定从容。

    白色和绿色一样,也有深浅之分。仔细地远望那些山脉,会看出很多层次,很多沟壑,很多意韵。这里我想到国画中“墨有五色”之说。这些深浅浓淡点缀在形态走逝气质不同的山上,并连接而去,形成一望无垠的山脉。那种气度魄力,难以用笔墨形容。而身处其中的人,也自然有幸,在性格中颐养一分由冬日冷峻而博大的山带来的气质与修养。

    而冬日的山,也是我所认为难以接近的。我印象中没有冬日上山的时候(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年纪太小,奶奶不让冬天去)。冬天山更静默冷峻,无形之种拒人千里。我的心和我的眼睛,只能怀着一种童稚的崇拜,静静地远观,这种远观的整体印象,却无法磨灭。

    春夏秋三季的山,是适合近处的。

    这三个美好的季节在我心中留下过完美而活泼的印象,走进群山,真正的在山中感悟山的气韵,这本身就是一种别致的诗情画意。

    阳光班驳地从树叶间泻地,在山林崎岖的小路上,画着清奇的图案。我穿行于山间小路。

    群山随时准备着惊喜,送给来到她怀抱中的孩子们。偶尔,会在小路上看到一只花背松鼠,它轻快地穿行而过,间或立在路边或树枝上,友好地对你行注目礼。这些山间的花背松鼠是我的好伙伴,它们永远那样欢快而怡然,在山林中快乐的生存。在我幼小的心里,它们的家园是童话的世界。随处可见的小蘑菇象少女头上的绢花,打扮着山林。小蘑菇实在好看,那些鲜亮的颜色,小巧的造型,让人爱不释手。我尤其喜欢扇形的,大大小小,在山林中俯拾即是。有时是单独一只,长在树下,如同俏立凝思的女郎。有时则成群成片,把那儿一片地装点的色彩斑斓,如同彩绘。山花是一丛一簇,虽然山上的花不如草地上的那么多,那么茁壮(树木枝叶茂盛,常常遮住阳光),但也不失一种含蓄的韵味。林间少有飞鸟,但暮色中,却总有鸟影鸟声,这一切都会给山林更添声色。如果说绿色,静穆是群山的主旋律,那么这些欢快的松鼠、飞鸟,这些灿烂的蘑菇、山花,便是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,让山林平添韵致,回味无穷。

    我经常自己去山林中玩耍。那时候奶奶上班,而照看我的张桂芹阿姨要在我们的家中操持,于是我自己上山去玩,只有一条规定:只允许我去离大路最近的那座山。而这座是我最熟悉的,那儿有一条小路,那儿有一丛山花,那儿有我挖的小土坑,那儿有我喜欢的树木,都了如指掌——当然,外人是不可以随便入山的,这是山林之神不所允许的。虽然我对我们附近的山很熟悉,但多数都是原始森林,罕见人至,易迷路,极易迷路。连成年人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,都不能擅入,那里的山,只能远观。

    这就不得让我把山林想象成一位高贵而神秘的国王,他有金碧辉煌的前庭让人们宴饮欢歌,而内室如迷宫般不能擅入。那不得擅入的境地中,有着无数宝藏,这让我在清醒和睡梦中,有了丰富的想象素材。

    山的精魂,大半蕴于山上的树木之中。我因随着奶奶,曾有幸在小小年纪游走于中国东北部的群山之中,也耳濡目染地认得许多树木,知道哪片山林是原始林,哪批那山林是次生林,知道哪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种木材可以做什么用途,知道哪种是珍贵树种。给我最感性的印象的就是——树木,它们是山林真正的儿女和主人。

    每棵树,有不同的生长习惯,不同的形貌,不同的叶片,不同的纹理,就如同大千世界的百态人生。这些有着几十年生命历程的树木,长的端正而笔直,向着阳光和蓝天伸展而去,用扶疏的枝叶去接受自然母亲的雨露润泽。他们严谨、庄正、穆然,如同那些不常作声却忠厚而沉静的林人。而还有些树木,则枝叶酋结,盘曲而生——这样的树木并不多见——它们又如同那些顽皮的孩子,在山林的一派静穆之中展示别样的生气。

    每棵树都安静而庄严的生长在山林之中。我对那些树木有着与生俱来的深切感情。好象他们并不单单是植物,而却是一位又一位我年长的朋友,他们穆静庄严而沉默寡言,但他们是代表着一种永恒与生机的。八九岁的时候看了一篇童话橡树的故事,我坚信世界上是有那样的树的,也相信树中有精灵。

    我十几岁的时候还经常梦到这些树木,梦见我独身一人,穿行于林间,古木参天,阳光班驳地洒在地上。一直以来,这些熟悉的树木,都静穆的生长在那片纯净的天地之中。我甚至想象,它们那蕴于树干中的精魂,会从那遥远的大山,对现在身处城市的我,投来爱抚而苍凉的一瞥。

    确实,得耳布尔的山脉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,确实象美丽而迷幻的梦中世界。甚至那顺山倒的号子声,那夜半的犬吠,都是神话世界中的声音,现在的我回忆起来,都带有迷幻的色彩。

    当然,得耳布尔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,并不仅是山和树,还有草地、溪水。如果说山如一位穆然而立的君子,那么草地和溪水便更象温婉轻柔的姑娘,在山脚路边,把她的轻妙处处展现。而和让人不得擅入的山林相比,草地和溪水又更加亲切平和,有着更多浮生的气息和人间的况味。有时候,我会下起俄国著名童话宝石花(这篇童话早年译入我国,并排有电影,很遗憾,我没看到电影),幽深的山和亲切平和的草地,如同宝石花主人公的两种生活状态。而其目的地只有一个:终极的美丽。

    得耳布尔林业局依山而建,山下有很多草地和溪流。如果说那里整个就是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,我想也并不过分。山林是庄严博大的,溪草是纤巧欢快的。两者妙合无垠。而尤其以亲切的草地溪流更接近人们的常态生活。所以,这里的乡村有完美的田园风光。

    草地也很安静,可这种安静早已没有了山林中幽穆的气氛,而是一种亲切平和的安静,是让人感到温暖与惬意的安静。草地上常常躺着几只温顺的牛。这些牛也给童年的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。我喜欢躺在草地上看天空,喜欢在和我差不多高的草场中奔跑,喜欢站在春风里遥望远远的群山。我也喜欢在溪水中赤脚淌水,喜欢用清冽的溪水洗净沾满泥土的双手,喜欢望着被太阳照的闪亮的溪水出神。

    在草场上的人,可以全身心地感受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之情,草很高,花很多,绿色虽是主色调,但是于之相搭配的是清亮透明的溪水和绚烂的花朵。那些花随处可见,百分之百叫不上名字,但却一样的美丽,颜色繁多,形状各异,每种花都在清风中展示独特的韵味。我记得有种花长的很高,在风中摇晃着的细长的花茎,好象在跳舞的少女。我常常采一大束这样的花,高举着,带者孩童心中莫可名状的欢乐,在草地上奔跑,笑着,唱着。而远处的静卧的牛,则一直用它安静平和的眼神望我,让我感到,所有的生灵都是自然的儿女,都平静和谐地生存在荡荡天地之中,如此完美与安详。

    我上小学的时候曾读过一本世界儿童名著小夏蒂,文中描述的山区景色和我童年时期生活过的得耳布尔如此相似。每每读到夏蒂和小羊倌在一片绿草红花中欢快的奔跑歌唱,我便会回忆起我童年时候在得耳布尔的美好时光。

    得耳布尔的天,是一派蔚蓝。我童年少年时期,曾走遍大半个中国,在所有我去到过、生活过的地方,有两处的天最有特色——一是四川,那里的天终年灰蒙蒙的,半阴不晴,好心情的时候,可看作天上缱绻的,心情不好时则是黯淡无神的了。但得耳布尔的天,却是蓝的让人想投身其中。偶尔有云朵飘过,也是一尘不染的洁白。色彩非常纯正。我尤其喜欢看这里的天空。

    我曾躺在家中的小床上,透过窗子望天,望晴空万里和星光灿烂,我也曾在山林中,透过密密的林木,去看那在枝叶间一丝一毫流露的蔚蓝色高空,我也曾躺在草地上,静静地望天空,而头脑中也一片旖旎风光,也曾坐在水旁边,看着映在溪水中的天色。

    凝望这样的天空,是很容易净化人心中哪怕一丝一毫的渣滓的,看着这样的天空,很容易让人进入一种单纯的审美状态。清澈的蓝,透明的质地,如同一块美玉。时而天风吹送白云,那些云也是曼妙多姿的的,那些云有时从天边一缕缕飘来,在风中变幻身姿,一忽儿象一片鹅毛,一忽儿有堆积成山,如同蓬莱仙境。有时云很多,就更会让人产生幻觉。早晚时刻,朝霞和晚霞流光溢彩,这些金黄的颜色和得耳布尔的绿色相互衬托,使世界五彩缤纷,变换莫测。

    后来,我上小学,记得有篇课文叫作火烧云,当时并不知道(或许记不得)作者是谁,只觉得那写的太好太好了,把我从前看天看云的感动都呈于纸上。大学时候学到现代文学女作家萧红,这时我已读过她的小城三月,早已深爱上她的文笔,再读呼兰河传时,又重新对云彩的描写产生久违的感动。

    得耳布尔给现在的我回忆时,留下的感动也不止那流荡的长天,缱绻的白云,还有那旷野山村中的风和清净的空气。

    一直以来,我都有个感性的认识,认为一个处所一个城市的气质,是蕴涵在其空气之中的,南方小城的水气氤氲,北方边城的苦寒博大,从空气中都可品位的出,只要用心灵去感悟,而得耳布尔的空气,是一片未被文明开化的自然,是无所谓雕饰的纯真,是不能侵染的无暇。

    畅快的吸一口气吧,然后会有一种从外到内极其清净的纯粹之感。空气就是这样在时时刻刻净化着生活于其中的人的,呼吸都是一种享受。那么,在这样的地方,哪会有世态炎凉,勾心斗角?哪会有市声喧闹,纷繁忙乱?安静而纯洁的空气渗透到得耳布尔的每一个角落。纯净的不单是空气,还是这片土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地上任何生灵都拥有的气质。现在,几十年转眼而过,我于灯下再回顾当年的时光,还能真切的忆起那纯净的空气所带给人的惬意与洗练。

    风也是这样的,山林之中的风和草场上的风一致的轻灵柔美。但也有所不同,在山林之中,风是带着苍凉之感的,仿佛等了几个世纪,它才终于吹到你的身边,透过重重树木的掩映,那风也是有着些微的悠远和深长。而草地上的风则象个涉世未深的孩子,一片一片的吹送,很亲近很畅快。无论冬夏,我都有这个感觉。当然,冬天的风,更带有北地的色彩,刚强而严厉,这风似乎都在帮助锻造北方林人坚韧的性格

    徜徉在对往日情怀的回忆中,是美好的。

    得耳布尔的一切,都是如此自然纯美,行文致此,我以再无言语表达得耳布尔在我心上留存的印记。我象一个拙劣的画工,拿着笔,希求把心中的完美画出来,然而无奈技艺平平,总是无法再现自然那巧夺天工的境界。此中的真意,我不知我是否展示出一二。

    我想到了唐人在二十四诗品中关于自然的描述,那优美的语言,或许可以帮助我完成对往日美好情景的摹写:

    俯拾即是,不取诸邻。俱倒适住,著手成春。

    如逢花开,如瞻岁新。真与不夺,强得易贫。

    幽人空山,过雨采萍。薄言情悟,悠悠天钧。 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编者按 细品文章,此中不但有真意,还有真情。